〔記者郭政隆/嘉義市報導〕纏花又稱春仔花,是臺灣民間一項特殊的手工藝,通常用在婚嫁喜慶的場合,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配戴不同的種類的春仔花,都有吉祥的意涵,較常見的有龜、百合花、鹿、石榴等基本樣式;嘉義市文化局規劃以母親為主題的展覽「春暉-陳惠美纏花工藝特展」,邀請宜蘭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美術保存者,也是臺灣工藝之家「春仔花」工藝師-陳惠美老師於嘉義市史蹟資料館纏花工藝特展,展期自5月8日至6月14日止。
原本從事皮革藝術創作的陳惠美,在機緣巧合發現了纏花藝術,並就此一見鍾情。陳惠美表示,「春仔花」(纏花)不再侷限於嫁娶之用,而逐漸發展出胸針、項圈、手環等時尚風貌,更有藝術品的價值,每件作品都是純手工一絲一縷纏繞出來,表面如絲綢般光滑,便是春仔花作工精細之最佳證明。
文化局長顏加松表示,隨著時代的變遷,新娘的髮飾日漸翻新,早期細緻典雅的纏花也從新娘的髮上逐漸消失,尤其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細心與耐性的纏花手藝,在現代社會中更為稀少,希望透過這次展出陳老師的纏花作品,讓民眾有機會體驗傳統工藝的美感。
文化局指出,配戴紅色的春仔花通常是男方的女生家屬;而女方的女生家屬,除了媽媽外則是配戴粉紅色的;婆婆是配戴含有福祿的鹿形或代表福壽的龜形春仔花,新娘的媽媽還有新郎的祖母則是配戴「龜」,嬸嬸及舅媽配戴「五福花」,媒人則配戴「梅花」,而大部分的新娘都配戴「石榴」,含有「多子多孫多福氣」的意思。文化局強調,展覽之外亦辦理DIY活動及講座,讓民眾體驗纏花工藝的巧妙,同時規劃摸彩活動,讓每位來參觀的民眾有機會得到陳惠美老師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