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政隆/嘉義市報導〕根據研究,台灣洗腎的病人高居世界第一位,慢性腎臟病也儼然成為一種「普遍進行式」的疾病,為要讓世正視慢性腎臟病問題,國際腎臟醫學會和腎臟基金會國際聯合會共同發起,將每年三月第二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腎臟病日」。
聖馬爾定醫院腎臟內科林大維醫師指出,隨著人口的老化以及西化的飲食而增加的慢性病盛行,成為慢性腎臟病增加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另一個原因,則跟國人的用藥習慣與觀念有關;一類是門診中常有許多民眾覺得自己腎臟功能不好,就想吃藥讓腎臟變好,甚至是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與成藥,結果越吃越糟,甚至耽誤到接受醫療的黃金時間,等到實在是不舒服到無法忍受到醫院的時候,往往都已是第四期的重度慢性腎衰竭,甚至是第五期的末期腎臟病變,而另一類則是部分已罹患慢性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民眾認為所有的藥物都不好,吃久傷身,所以自行停藥或調整這些應該要好好服用的慢性病用藥,導致慢性病控制不好,進而衍生出腎臟病的合併症;這兩類屬於用藥觀念上的兩個極端,當然都是需要導正觀念的。
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也舉一位57歲的張姓婦女為例,這位婦女並沒有一些長期的慢性疾病,但因為神經酸痛,而購食一種來路不明的黑藥丸,當時一吃,全身酸痛馬上改善,但連續吃了不到一個月,即發現無法排尿,經送醫後才發現已是腎臟病末期,幸運的是後來願意聽從醫生的建議,接受治療,並在腎臟功能已無法恢復下,定期在醫院洗腎已達5年;目前張姓婦女已恢復之前的活力,重回家人的懷抱,也能一起與家人出遊。
嘉義市衛生局藥政科長何宛青表示,腎臟病發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因此病患往往無法及早發現自己已罹患慢性腎臟病而延誤適當就醫時機,導致後半輩子長年與洗腎為伍或面臨換腎命運。
何宛青科長也提醒民眾,爲保護自己的腎臟一定要遵守「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的原則,飲食習慣要注意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糖、少油、少鹽,保持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服藥以及沒有鮪魚肚的生活原則,也要定期做身體健康檢查若發現有腎臟疾病務必要與醫師積極配合,不要自己亂去服用偏方,就能與疾病和平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