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政隆/嘉義市報導〕雖警方雷厲風行,強力查緝、取締毒品,但搖頭丸、K他命等娛樂性藥物濫用的狀況仍是層出不窮,最近更有出現以咖啡包販售相關不明毒品的銷售手法,甚至也開始出現使用「喵喵」這種新興毒品的個案。此外,網路成癮也成為最近家長眼中最頭痛的問題之一;而在寒假中,家長們是否注意到,家中小孩有沒變得不大一樣?
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醫師姜學斌表示,青少年出現行為問題,不論是參加幫派、暴力行為、濫用毒品或是網路成癮,往往都是問題的表象而已,許多青少年,其實是原本就有憂鬱症、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包括亞斯伯格症患者)、適應問題、社交焦慮症等身心症,才合併出現的外顯行為。如何完整理解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點出孩子的問題,思考孩子的困難,才有辦法真正對症下藥。
日前有一案例,小偉的17歲,是家人眼中的問題孩子,上過兩所高職,卻因為興趣不合與曠課太多而未繼續就讀,轉到第三所高職夜間部至今不到兩個月,家人又接到老師的電話,抱怨著小偉最近無故曠課的堂數增多,來上課的時候都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或出現說話岔題、搶著發言、不安的表現,最近老師還在他身上聞到了「塑膠味」,老師暗示,他最近是不是交了些壞朋友,開始混黑道了?小偉嗆說,要驗就驗,我「最近」真的沒有用。
家人帶小偉到醫院檢查,並未檢驗出毒物反應,兒童青少年身心醫學科姜學斌醫師詳細診視後安排心理鑑定,發現小偉智商為中上,可能原本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後來,小偉也娓娓道來自己曾使用過K他命的經歷,這次的行為異常,可能是適應障礙引起的,透過親職溝通與家族治療,小偉有了改變的動機,更加了解自己的狀況,也願意與家人討論自己的想法,並承諾醫師之後不會再去碰毒品。
姜學斌醫師指出,大眾常常誤會,來看身心科就是一定要吃藥,但實則不然,不論是家族治療、親職教育、行為治療、心理治療....等,更是重要的一環;如何定義出孩子面臨的困難,並且找出有效的改變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姜醫師也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出現交友或金錢使用狀況的異常,或是短暫的精神恍惚,甚至可以聞到塑膠燃燒怪味時,或是在鼻孔周圍看到有疑似白粉殘留時,必須要更加注意,孩子是否有異常興奮、暴躁易怒、情緒不穩等狀況,或許要注意毒品濫用的可能性;再者,孩子若出現沉迷於網路遊戲中,不使用網路時就出現易怒、焦慮、低落情緒,對原本的興趣或休閒變得提不起勁,欺騙家人真實的網路用量,藉由沈迷網路遊戲來逃避負面情緒時,便要注意孩子是否有網路遊戲障礙症。
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表示,該院目前已經開立青少年親善門診,在保護青少年隱私、尊重青少年意願的前提下,透過青少年兒童身心醫學完整且全面的專業評估,可提供青少年正確的全方面諮詢資訊,幫助孩子維護身心健康,一起面對並解決生活上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