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政隆/嘉義縣報導〕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賞螢是春夏的專利,蕭瑟秋季和寒凍的冬夜,該是螢火蟲的休眠期,但殊不知在寒冬的阿里山區仍活躍著森林裡的夜精靈,阿里山風景管理處為讓民眾瞭解這群夜精靈的習性,17日下午在觸口遊客活動中心邀請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何健鎔博士,以投影片簡介秋冬螢火蟲的生態,並帶隊親往奮起湖,實地觀察秋冬螢火蟲的求偶活動,隨後再於奮起湖雅琇山莊辦理賞螢座談會,共同討論賞螢心得及對賞螢的建議。
阿管處處長曾漢洲表示,目前全臺灣秋冬螢火蟲已記錄九種,阿里山地區就有八種分布,以山窗螢、鋸角雪螢與神木螢為主要觀賞物種,廣泛出現於1,000公尺山區道路與林間,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間,是牠們最活躍的時刻;成蟲入夜後飛出,並發出黃綠色持續光,賞螢時間在約下午5時30分至7時30分,活動高峰約1小時,因此前往欣賞需及早準備,目前以奮起湖杉林棧道沿線、頂石棹步道、頂湖社區、光華社區、圓潭自然生態園區及里佳賞楓步道等地區數量較為豐富,配合適當的觀賞月份與時機,必能一賭這些美麗的螢火蟲在眼前飛舞的風采。
何健鎔博士指出,全世界螢火蟲種類數已記錄近二千種,其中秋冬季節出現的種類所占僅有1科7屬15種,而目前阿里山是唯一有系統針對秋冬螢進行調查的地區,已記錄秋季出現的山窗螢、橙螢及雙色垂鬚螢,以及冬天發生的雲南扁螢、雪螢、鋸角雪螢、灰翅雪螢及神木螢等八種,其持續發光的特性呈現迥異於春夏螢的特殊視覺印象,極具保育及推廣之潛力;何健鎔博士也呼籲民眾,賞螢之時,務必加以珍惜並尊重生命,不可任意捕捉、帶回或是破壞自然生態環境,而影響螢火蟲的族群延續。
阿管處表示,秋冬賞螢,螢火蟲活動數量雖相對較少,但因發光特性為持續光,螢火蟲緩緩自草叢飛出,猶如流星般拖曳的光軌,隨著時間的推移、堆疊加強視覺印象,在周圍靜謐、無聲、沁涼的包圍下,彷彿時空靜止般令人屏息與震撼;另外阿里山山區日夜溫差很大,白天豔陽高照,夕陽西下後,溫度持續下降,若要在阿里山過夜,請上山賞螢遊客事先預定住宿房間及攜帶足夠禦寒衣物,做好最佳賞螢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