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Tnews 訊網新聞臺 近期新聞總覽

                                                       Join  the  World  Together  news

〔政治經濟〕〔社會案件〕〔教育學習〕〔文化藝術〕〔生活環境〕〔農漁工商〕〔社服關懷〕〔休閒 運動〕〔醫療保健〕〔宗教民俗〕

髖關節保存手術 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新選項

 

髖關節保存手術 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新選項

〔記者呂明鴻/嘉義市報導〕髖關節是連結大腿骨和骨盆的關節,主要功能是支撐身體受力和維持平衡。隨這年齡成長,髖關節受力會逐漸加重,根據統計,每60個新生兒中就有1個有髖關節不穩定(發育不良或脫臼)的情況,其中80%在兩週內會自然復原,另外20%需要進一步評估治療。

 

一位44歲的農場女主人,平時在山上忙於農活,近一兩年因工作時感到右髖部疼痛,長期服用止痛藥仍然感到步履艱難,在求診多名醫師無果,得到的答案多是髖關節退化,建議更換人工關節,在幾近絕望之際,經朋友介紹至嘉義基督教醫院骨科求診,經檢查顯示患有髖關節發育不良,遂接受醫師建議進行「髖關節保存手術」治療,術後復原狀況良好,疼痛症狀大獲改善,不僅擺脫止痛藥,該農場女主人非常開心可以重新參與工作。

 

嘉基骨科姚樹鑫醫師表示,患者因幼兒時未能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成年後在劇烈活動時會感到疼痛,經休息情況會有所改善;但疼痛嚴重時,需服用幾天止痛藥才會緩解,當止痛藥效逐漸減弱,疼痛已嚴重影響走路,再加上病患本身以為只有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擔心術後會對運動造成限制,遲遲未對症治療,於是建議她進行髖關節保存手術。

 

姚樹鑫醫師指出,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脫臼的成因,包括家族遺傳、韌帶鬆弛、羊水不足、胎位不正或產後護理不當等,都可能增加發育不良的風險,一般而言,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病率約為每千分之1.4,透過檢查,可以發現不同長度的雙腳、活動受限等異常狀況。然而,對於較輕微的發育不良,可能較難檢測,因此通常需要進一步的影像檢查,這類疾病在童年時期通常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在青少年階段隨著運動需求增加,疼痛可能開始出現,甚至可能影響運動表現,運動後的疼痛主要集中在髖關節周圍,恰好就像是手掌包圍著髖部,形成類似英文字母C的形狀,因此被稱為"C-sign"。若未經治療,疾病可能持續惡化,導致髖關節關節炎和退化,最終可能需要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姚樹鑫醫師強調,「髖關節保存手術」是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新的選項,可減緩疾病進展,保留自身的髖關節功能,特別是對於有運動需求,如瑜伽、舞蹈等需大角度活動的人來說,保留自身的運動能力和關節活動度顯得更加重要;嘉基骨科目前致力於推廣髖關節保存手術,術前,團隊會運用3D重組模型來模擬做出術前規劃,事先設計好最佳的轉動角度,並在複合式手術室中重組病患的髖關節影像,確保手術的準確性達到最高水平,以及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病患的安全與縮短復原時間,並保留自然的髖關節功能才更為可貴。

 

瀏覽更多照片,請參閱:Facebook臉書

 

    刊載新聞媒體         

數位嘉義新聞

大台灣嘉義新聞

媒事看新聞 傳媒 奥丁丁

PChome新聞

JWTnews新聞 台灣大哥大 蕃新聞 LIFE新聞網
天天上新聞 Facebook臉書      

上傳日期:112.8.23

                                                              新聞總覽             (回首頁)  

   新聞意見回應留言板

 

〔政治經濟〕  〔社會案件〕  〔教育學習〕  〔文化藝術〕  〔生活環境〕

〔農漁工商〕  〔社服關懷〕  〔休閒運動〕  〔醫療保健〕  〔宗教民俗〕



艾樂根烘焙精品

政文堂胎毛筆

發財印(臍帶印章)

書畫毛筆

文昌筆